栏目页-导航下方

    原始人

    欣赏专家

    惊奇大自然的绚丽

    关注 已被0人关注
专家主页 > 个人专栏 > 文章详情

冬瓜哥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方式—时空参悟-1

2023-04-10  作者:原始人

摘要:《时空参悟》是冬瓜哥闭关参悟数日,大彻而得,没有对错,是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一种理解。作者:冬瓜哥
关键词:时间光速不变空间质能转换

时空参悟(上)


感悟时间


时间是神秘的,所有人都知道,时间是不停向前走的,但是也有人知道时间是可以静止的,比如,在光速运动时,还有人推论,超过光速运动,时间就可以倒流。我也一直在时不时的思考,时间到底是什么,和光速又有什么关系,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就越静止,甚至产生孪生兄弟悖论,以光速运行好几年之后回到地球,发现自己没有老,而自己的兄弟却老了好几年,匪夷所思,没人能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从头思考一下“时间”是什么,我想多数人都能理解“先后”这个抽象词,先和后,是人类抽象出来的词汇,表示事物发生的顺序,好,我们不说先后,我们说“顺序”,那么人类是怎么理解“顺序”的,有顺序,就必然有运动,如果一个事物是静止的,那么就不会分辨出它的“顺序”,因为它没有顺序,也就是说,它是永恒不变的,不会老也不会死,不会腐烂,就在那静止着,对于这个事物,没有“顺序”,没有“先后”,也就没有“时间”,它就是永恒。或者存在这样一种事物,一开始是运动的,不管是事物整体运动,还是事物内部的运动,只要有运动,就产生了“顺序”,也就有了“时间”,而这个事物不知为何,突然静止了,比如,被冷冻了,接近绝对零度,粒子运动都几近停止,那么对于这个事物本身来讲,时间也就几近静止了,但是对于在一旁观察它的其他事物来讲,其时间并没有静止。假设,上述“事物”就是指人,孪生兄弟被冻住,假设这种冷冻不会对生物组织产生伤害,或者不说冷冻,说另外某种能让粒子运动几近停止的方式(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方式不会对机体产生任何伤害,兄弟A被冻住了10年,而兄弟B的机体组织,在持续的运动,持续的完成生命逻辑,新陈代谢,吸入氧气、氧化、呼出二氧化碳,进食、消化,损耗,10年过去了,B兄由于机体内部的消耗,老了,而A兄此时被解冻,相当于原地满状态复活,其机体继续从冻住之前的状态开始运行,其并没有老去,对于他来讲,只不过是一闭眼一睁眼的事情。


上面的逻辑很好理解,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同意。单凭结果来看,其与“物体以光速运动时其感受到的时间静止”完全矛盾,上面的结论是“冻住的事物其感受到的时间静止”,而后者则是“以光速运行的事物感受到时间静止”,完全南辕北辙。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想一下,利用最简单的逻辑,假设上述两个结论没有矛盾,是统一的,可以相互推导的,闭环的,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光速运动的事物是静止的。这看上去根本是谬论。但是如果以下结论是成立的话,这个理论不但能够站住脚,而且还能有很大的发展和探索空间。所以,不得不先让各位看一下这个理论:“质量和惯性的本质是静止锁死的场”,见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0840129/。 这是鄙人2014年8月份的一些推导过程和结论,其中包括了多个假说,当然其中有一些结论现在已经不起推敲,所以建议直接往下看,下面会对这个推导结论做简要总结。


第一部分:物质和质量


重新审视物质


“质量和惯性的本质是静止锁死的场”结论的本质其实就是认为“物质”本身是有大量的电磁场组成的,基本粒子也并不“基本”,也都是由“场”组成的,场在自由态的时候,表现为光、电磁波等形态,电生磁生电生磁生电生磁,这样不断向前“翻滚”,从而传播,翻滚的速度,就是光速,是目前世界的最高已知速度。

Image

然而一旦电磁场不再相互感应向前翻滚传播,而是静止在空间当中,也就是所谓“锁死”态,那么此时一个“粒子”便形成了,这种粒子才是“基本”粒子,其不可再分。让翻滚的电磁场锁死的原因,可能是两个例子碰在了一起刚好锁死了,三个碰在一起,锁死了,四个、五个、六个,都有可能,这些抱在一起纠缠在一起的基本粒子,形成了第二层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基本粒子”(其实不基本),也就是质子中子电子等,当然,也有可能单个基本粒子停止了翻滚,可能受到了某种强引力等,目前有待研究。

Image

这也就是所谓“波粒二象性”的本源。也就是说,翻滚传播的电磁场(电磁波/光)停止了翻滚,也就停止了传播,此时便出现了所谓“物质”,锁死态的波就是物质,那么当然,物质也可以变成继续翻滚的波,翻滚再次停止之后,继续表现为“物质”。“物体”也是物质,物体是由大量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先是形成质子中子夸克电子等这些所谓的“基本”粒子(其实并不基本),然后形成分子,然后聚合成物质。生物这个“物体”也是如此,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各种蛋白质分子,DNA分子等,它们都是波,锁死的波。也就是说,物质的运动,飞机起飞、火车开动,转头伸胳膊,任何你看到的物质的运动,其实都是“波动”,也就是物质收到了外力,比如机械力、电磁力、引力等,之后,波的锁死态便被打开,成为翻滚态,而一个物体内部的粒子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打开死锁并不容易,从一个点推动一个物体,推力会传递到整个物体的所有粒子,形成联动,所有基本粒子打开死锁,然后物体整体向前翻滚。一个基本粒子翻滚一次,前进一个波长,翻转频率很高,频率乘以波长等于速度,由于翻转一次的长度,是以自己为参考系的,而且电磁场是不会被某种力量“推动”前进的,它只能自己翻转前进,所以光速不管在哪个参考系内,不会受到该参考系作用于它的力,而且自行翻转前进,所以“光速不变”,但是基本粒子波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不受外力影响,黑洞的引力足够强大,强大到连一个基本粒子电磁场都可以拉得动,但是多数时候,可见的外力并不能影响基本粒子波,可能也会影响,只不过已经细微到无法测量。大量基本粒子组成的物体,由于基本粒子之间的牵连,所以整个物体会有一个等效频率,这个频率到底怎么量化,有待研究,可能与基本粒子频率一个量级,也可能远达不到常见各种电磁波的频率,有待测量,这就是所谓“物质波”,物体受到力的“推动”之后,内部的基本粒子逐渐打开锁死态,向前翻滚,翻滚频率不变,(这里想象一下芯片中晶体管在外部时钟驱动下不停的翻转时候的景象),但是波长会随着受力时间增加,慢慢变长,导致整体速度越来越高,(这里想象一下划船,一开始速度为0,以恒定频率不断划水,船的速度会不断提高,每次划水均施加一个力,船速度就增加一点),物体静止的时候,其实基本粒子也是“想”翻转的,只不过收到耦合牵连所以只有势能,尚且称之为翻转势,但是缺少一个打开锁死态的推手,此时受一点点外力,就可以让物体动起来,开始波长很小很小,在粒子的不断翻转下,缓慢向前移动,随着持续受力,波长不断增加,(这里回忆一下初中物理实验加速度纸带打点,点和点之间距离越来越长),速度不断加快,那么物体的速度,应该等于物体整体的频率,乘以物体翻滚的波长。能否达到光速?或许可以,但是如果真达到了光速,那这个物体可能是“解体”状态, 因为只有单个基本粒子才能达到光速,其孤身一人,不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不受拖累,所以物体如果达到光速,其会解体成为一堆基本粒子,体会一下失重的感觉,当受到的力完全转化成速度时,身体自身内部的耦合程度就变低了,会感觉一身轻松,一个道理。此时这个物体已经不存在了,而是变成了一堆互相毫无关联和纠缠的电磁场并且以光速前进,这是一种可能的结果,可是还可能有另一种结果,我们下面会分析。


问:基本粒子为何可以不轻易受外力影响,物体则可以轻易受外力影响?那是因为粒子纠缠在一起形成物体,失去了自由,大量基本粒子整体上作为一个物体,便可以轻易受到影响了。


问:既然物体是翻滚前进的,为何仪器检测不到这种量子化的移动?首先人眼肯定是分辨不出来的,因为人眼只要到了24Hz或者30Hz以上基本就觉得是连续了,可能常见物体的频率基本上都远高于这个量级。从未有报告过物体的这种量子化运动方式,仪器也分辨不出来么?问题就在这,很有可能利用仪器可以探测到一跳一跳前进中的物体,并测得其波长(步进长度),这算是本文衍生出的一个证伪点。


所以,物质就是波,波耦合到一起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能量,能量耦合到一起就是物质。


不存在分身


电磁粒子的前进,同一个时刻只能朝着一个方向,不可能存在同时朝向多个方向翻转的电磁粒子,也正因如此,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坐车的同时,手脚依然可以自由上下移动,看上去,你向前移动,和你手脚的上下运动,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Image

如果物体运动的本质是电磁运动,那么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就不可能同时发生。你想往前走?对不起,那就别向其他方向运动,专注于向前走。但是电磁粒子的频率是很高的,偶合成物体之后,物体本身也有频率,也是很高的,这些频率可以将它们分时复用,比如第一个周期向前走,第二个周期向下走,然后再向前走。每个方向上分得的频率周期比例,与这个方向上受力的大小成正比。那么多个粒子之间的运动是否是可以“同时”的?至少目前看来是的,但是也不一定,有可能这个世界底层是以更高频率串行执行的,这一点我在《大话存储 终极版》里也有提及。有些人可能看到这里已经知道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了,还没体会出来的没有关系,请继续看。


质量是什么?


质量,传统意义上理解是“物质的含量”,也就是基本粒子的数量,对于一个物体,其应当是个常量。根据上述的“物体运动是电磁翻转前进”的理论,施加同样大小的力以一定的时间,物体内部的粒子会打开耦合到一定程度然后向前翻转,也就是说,这种物体的“惯性”至少应该与两个量有关,一个是物质的含量,就是有多少粒子需要被松耦合,数量越多,达到同样效果所需要的力就越大,第二个是这些粒子之间的耦合程度如何,耦合越紧密,达到同样效果需要的力越大,而质量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回忆一下高中物理,虽然那时候根本没有把这些东西串起来没有思考过,但是现在该是思考的时候了,质量的测量是使用弹簧拉动物体,改变其速度,用纸带穿孔,测量其加速度,最后发现力的大小除以加速度,得出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不随着力的大小改变而改变,仿佛是该物体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恒定的属性,常规思维下思考,对于该物体,其什么属性不随着外界改变而改变?当然是其内部所“拥有”的物质的量,于是便给其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质量”。但是这个测量忽略了一个因素,那就是物体内部的粒子耦合程度,如果也不随外界改变而改变的话,那么质量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的确是这样,低速运动的物体,其内部耦合度变化非常小,可忽略不计。但是高速运动的物体,其粒子内部的耦合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上面的猜测,光速运动之后,物体内部粒子会解开耦合自由运动,耦合度变为0. 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耦合度变得非常大。


参透质量


耦合度可以理解为内部粒子之间电磁翻转被锁死的程度,耦合度与密度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同样的耦合度,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气态。当物体朝某个方向高速运动时,内部粒子在这个方向上解耦合并且电磁翻转,如果速度足够高,那么粒子之间之前维系物体结构粒子间作用力,也就是用于锁死粒子电磁翻转的力就会变弱,因为所有粒子都“忙着”向对应的方向做翻转了,锁死态打开的瞬间,原子、分子等次基本粒子的带电带磁的末端也会瞬间消失,粒子间作用力也会消失。如果速度非常高,导致内部作用力失去的时间占比增加,这就会导致物体内部结构的坍塌、坍缩,坍缩成更紧密纠缠在一起的结构,此时耦合度变大,需要更大的外力对其加速。相当于加速过程中的换挡操作。随着速度的增加,内部变得越来越紧缩,后续的几档,可能分别达到原子态、中子态、夸克态等,缩得越紧,耦合度越大,就需要更大的外力对其加速。要达到光速,需要什么条件?达到光速,则内部的粒子便在其他任何方向上没有任何运动和力,一心只朝着一个方向翻转,其所有频率,每一步,都用于速度方向上的前进,那么也就是说,物体内部没有了任何维系该物体本来样子的力,所有基本粒子坍缩成一个致密的质点,这个质点内聚集了组成该物体的所有基本粒子,这些粒子一心一意的以光速运动。


质量,为物质含量与耦合度的乘积,物质含量是定量,但是耦合度,是变量,耦合度随着某个方向上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爱因斯坦质量方程所揭示的本质道理,m=m0/(1 - υ2/c2)1/2,速度越大导致质量越大,其实是耦合度越大,达到无穷大,我们可以把1/(1 - υ2/c2)1/2定义为耦合度系数,m0则应该为物质的含量与初始耦合度的乘积,耦合度系数表示的是耦合度随着速度变化的增量系数;而物体的长度L=L0(1 - υ2/c2)1/2而则随着速度增加而变小。υ2/c2表示了物体当前速度与最高速度的占比。


物体坍缩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内部的粒子过多的专注于整体向前运动,而“无暇顾及”维系内部组织结构所需要的逻辑,只要有两个基本粒子还纠缠在一起,形成高级结构(电子质子等),那么物体就不能达到光速,也就表明还没有坍缩到极致,坍缩到极致,所有高级结构均被拆解,整个物体纯粹是一堆基本粒子,也就是基本电磁场,此时整个物体就是一个点,此时全部粒子才真正的把所有运动分量都消耗到光速前进的方向上。


形成的高级结构越多越复杂,纠缠的范围就越小,耦合度也就越小,比如,分子和分子之间可以彼此独立,不纠缠;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级结构被拆散成更基本的粒子,那么这些粒子之间的耦合范围更大,比如整个人体如果被拆解成原子态之后,碳原子可能会全部纠缠在一起,氧原子也纠缠在一起,整个人体成了一个单质储存罐,其耦合度就变大了,传统中所理解的“质量”也就变大了,但是原子的数量,摩尔数,不变,也就是物质的含量是没有变化的。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摩尔数的某种元素原子的不同态,比如固态、液态、气态,目前人类测得的数据,并没有发生质量上的变化,相同的碳原子数量,其形成金刚石,还是碳蒸汽,其质量相等,这证明分子和原子这一级结构之下,耦合度基本相同。但是到了原子核级别,便可以看到耦合度对质量的影响,相加下文核裂变一节。


耦合度变大之后,想要推动这个物体,你会发现变得非常难,虽然物质含量不变,因为让大范围耦合的粒子向前前进一个波长,要克服其耦合度做功。


当物体内部全部坍塌成基本电磁粒子之后,这些电磁粒子全部耦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单个“粒子”,而这个粒子体积很小,质量却很大,倒不是因为物质含量达,而是因为耦合度非常大,此时你基本推不动它,需要非常大的力才可以,但不会是无穷大,因为物质的含量并不是无穷大,耦合度也就不是无穷大,耦合度的最大值就是所有电磁粒子耦合在一起的时候的值。如果的确能找到这种力量,加以足够的时间,物体还是可以达到光速的。所以相对论质量方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修正。


“质量”只是通过实验测得的,力除以加速度,但是其可以表示任何你想象出来的、能解释得通的东西。


动质量和静质量


至此,我们不应该再以“质量”这个词来定义“力除以加速度”了,应该用“惯性”更合适。物体静止时,速度为0,耦合度系数为1,但是不表示其耦合度为0,其有一定的耦合度,此时为静质量(静惯性),此时外力需要克服这种耦合度,才能够让物体动起来,而随着速度的增加,耦合度也会 越来越大,所以耦合度系数开始逐渐小于1,导致动质量(动惯性)越来越大。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是通过力除以加速度来计算出来的,由于其必须要让物体运动起来,产生速度,考量其加速度,所以其必定受到耦合度的影响,只不过低速运动物体可以忽略。而引力质量,是用地心引力测出来的质量,由于速度很低,耦合度的影响基本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即便是两个物质含量相同但是耦合度不同的物体,使用地心引力测得的质量也相同。这里有个问题,根据引力计算公式得知,引力大小与双方质量成正比,而质量与耦合度也成正比,那么耦合度大的物体收到的引力也大,这似乎不太对劲,目前没人能说清楚引力是什么。这里有两条分支可以研究下去,第一个,引力可能只与物质的含量有关,与耦合度无关,但是利用引力测出来的质量值与用弹簧测力仪器测出来的相同,证明物体的初始耦合度可能仅仅占了质量的很小一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可以用实验方式测得这个差别;第二个分支,可能耦合度越大,受到的引力也越大,很有可能因为粒子如果自由度太大,其与对方物体之间的引力传递就聚焦的不好,而耦合度增加以后,这些粒子都“听话”了,那么引力便聚焦的产生了出来,变大了。


很遗憾,欲速则不达


经过爱因斯坦的量化分析,最终得出了结果也就是速度越大,耦合越紧最后坍缩成一个点,这个点的内部已经没有了任何运动。所以,欲速则不达,达到速度是要牺牲的,甚至生命,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可能会成为一个致密的物体,其内部所有的逻辑全都消失,正所谓“物是人非”,或者说“是物非人”


飞行器如果靠某种运动来喷气,是无论如何也加速不到光速的,因为推进器内部需要靠某种运动比如旋转,来喷出燃料,只要在与飞行器前进方向不同的任何方向上有运动分量,那么这个物体就不能达到光速。


假设使用某种新的技术达到了光速,比如人造材料,具有抗坍缩能力,同时还能保证非运动方向分量上没有任何运动,那么达到光速之后,想靠自己减速是不可能了,因为自己内部的运动逻辑全都静止,已经无法完成任何逻辑了,只能靠外力减速。


粒子对撞机和宇宙大爆炸


根据上文的结论,加速到光速之后,会坍缩成一个点,但是这个点不至于成为一个黑洞,因为其质量中的物质含量部分很小,但是耦合度却非常大,如果引力只与物质含量有关,则这个小黑洞不会产生多少引力,所以也就无法称之为黑洞了。光速物质,如果瞬间速度降为0,比如两个物体互相对碰,减速之后,结果就很微妙了。此时似乎进入了一种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从坍缩的一点,瞬间膨胀回加速之前的样子,因为此时物体内部可以恢复运动了,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基本粒子是否会重新“自组织”形成原子、分子,甚至物体之前的原貌?这也是人们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观测到的世界可能正处於宇宙大爆炸之后的这种缓慢复原过程中,也没人知道这是不是“复原”,亦或是“面目全非”,没人知道宇宙坍缩成一个点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Copyright 2019 问答维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windowi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文华东路8号院1号楼2层23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第16563号
ICP许可证号:京B2-20201530 备案号:京ICP备20010935号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12号